人物名片
李晓莉,女,山东寿光人,1982年出生,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博士后。2011年,于云南农业大学获农学博士学位后进入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至今。在工作中,始终将教书育人放在首位,潜心科研,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公益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昆虫物种多样性的保护者
李晓莉同志博士生期间师从云南大学李强教授,专攻昆虫分类学研究。昆虫分类首先需要到野外采集标本,每年的7月至9月,正是一年当中气温最高的时节,她却基本都是在全国各地的野外采集中渡过的。早晨起来吃过早饭,带上一个面包和一壶水就上山了,下午太阳落山之前才能下山,有时候要住在自然保护区里,夜里野兽会来撞门。有时候累的都走不动了,稍微休息一下继续前行。在十年的昆虫分类工作中,她发现昆虫的物种在急剧减少,这让她非常担忧。正在这时,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李秀山研究员找到她,与她签订了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基金“传粉昆虫生态服务价值评估”项目,本项目主要是对山东省传粉昆虫的种类及传粉价值进行研究。于是,以此为契机,她对山东省青州市主要丘陵地带的野生传粉昆虫均进行了调查和收集。平时,她就到田间地头和大棚中调查害虫和天敌的种类和数量,指导农民合理使用农药,告诉他们滥用农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特别是对野生的传粉昆虫和天敌昆虫的影响。她热心生态环保事业,多次接受山东电视台乡村季风栏目的记者采访,并多次为寿光市农资销售人员进行农业昆虫学基础知识的培训。
工作上的繁忙使她很少有时间陪伴家人。孩子快上幼儿园了,算起来陪在他身边都没有几天;母亲生病住院,她也没有陪在病床前,对家人的愧疚化成了一股动力,她知道只有努力将昆虫物种多样性保护的工作做好,才对得起她的家人给予她的支持和帮助。
教科研路上的执着求索者
她对党的教育事业充满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任职以来,她对学生言传身教,身体力行,认真践行“做人第一,学问第二”的精神。从严从实做人、做事,严格要求自己,数年如一日,从不懈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她对教书育人始终满怀热情,胸中始终有一团火,无论是做学生服务工作、教学科研工作,无论在什么岗位上,和她共事的老师、学生都会受到她的感染。李晓莉博士还在学院生物工程研发中心建立了“昆虫分类实验室”和“经济资源昆虫实验室”,为昆虫学教学以及开展山东省昆虫资源调查和害虫生物防治研究夯实基础。目前已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了10篇学术论文,参编专著5部。首次对我国刺胸泥蜂属和节腹泥蜂属进行系统的分类研究,填补了国内无人研究的空白。目前,已经发表了5个新种,均为世界首次发现,对于丰富我国泥蜂区系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承担省级以上研究课题5项,其中,立足当地实际,参加山东省农业重大应用技术创新项目“韭菜根蛆绿色防控技术的研究”等项目,促进了与其他各大高等院校的横向科研合作。2017年5月,与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签订了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创新工程任务书“蔬菜病虫害监测与预警”。
李晓莉博士讲授的《普通昆虫学》、《害虫生物防治》、《园艺植物昆虫学》以及《园林植物昆虫学》等课程均受到了学生的好评,指导了13名本科生毕业论文。多次承担农学院植物保护专业学生的《昆虫学实习》教学工作。指导农学院学生参加了“学院杯”第一届大学生创新实验竞赛-昆虫标本回软方法的改进,获得第二名好成绩。多次指导学生申请开放实验室项目和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等。 2016年9月被评为潍坊科技学院优秀教师。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李晓莉博士无论在生活还是工作,都充分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她认真践行党员的职责,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募捐、扶贫帮困等公益活动,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顽强拼搏的精神,不忘初心,始终把“党员”的理想与信念放在心头,不断向科学高峰攀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