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工作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党建工作 > 正文
稻田里的守望者——记贾思勰农学院优秀科研工作者、党员孙明茂博士
2018-12-19
/文
作者:贾思勰农学院

    孙明茂,男,山东寿光人,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2011年自韩国忠北国立大学博士毕业后进入潍坊科技学院,主要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工作中,始终坚持以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充分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稻米是中国2/3人口的主食。孙明茂博士从2004年开始进行水稻遗传育种与分子生物学研究,主要从事水稻功能性成分、食味品质、优异性状的功能基因及种质创新研究。生活中吃得苦、耐得住寂寞的孙博士,在科研攻关的路上,也是不畏艰苦,勇于创新。作为水稻育种工作者,他积七年如一日,奔走在田间地头,奋斗在艰苦的水稻育种最前线,创新农业生产技术、普及农业科技、提高粮食单产,追求科技的完美和极致,诠释了一名农业科研工作者的信仰与担当。每年5月~11月份,孙明茂博士就开始在山东等北方地区种植水稻。海南的冬季,温度较高,可以种一季水稻,是育种的天堂。每年12月~次年4月份他就去海南做加代繁殖,像候鸟一样往返于山东、海南之间。每个种植季节的种子准备、育秧、移栽、田间管理、杂交、性状调查、田间选种、收获、室内考种及理化指标分析都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特别是在海南做杂交、性状调查和收获期间,在简陋的农舍,不仅要面对天气的炙热,还要直面眼镜蛇、毒虫等“不速之客”的侵扰。科研工作不容易,水稻育种更加不易,很多老先生一辈子可能搞不出一个品种。激励水稻育种工作者不断前行的动力,孙明茂博士个人认为是持之以恒的坚持,是对所学专业的热爱,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和智慧,是如袁隆平先生的禾下乘凉梦——“我曾经做了一个梦,梦见水稻长得像高粱一样高,稻穗长得像扫把一样长,米粒长得像花生米一样大,几个朋友坐在水稻下面乘凉……”般的美好。要想好梦成真,光是苦干还不行,还得秉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综合运用人类最新的科技成果及技术,要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大胆创新,才有可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功夫不负有心人,辛勤的汗水浇灌出了科研的硕果。孙博士在《Plos One》、《Journal of Plant Biotechnology》、《Plant Breeding and Biotechnology》、《Korean Journal of Breeding Science》、《中国农业科学》、《中国水稻科学》、《植物遗传资源学报》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现担任韩国《Plant Breeding and Biotechnology》杂志编辑。目前主持中国农科院作科所子课题2项、学院三大平台项目1项。

    孙明茂博士自工作以来,始终注重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以探索的精神与学生共同成长,是学生眼中亦师亦友的引路人。基因工程课堂上,他采用双语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的基因工程知识与世界学术前沿接轨,还可以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除了讲授章节,部分章节还采用学生课下查阅资料、课上以辩论赛的形式呈现,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乐趣。植物遗传育种课程实践性强,他就带领学生去育种基地,学习水稻播种技术、有性杂交技术、田间选种技术和农艺性状调查,实现从课堂教学到田间地头教学模式的有效切换。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的两项重要工作,两者之间的关系理论上是硬币的一体两面,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科学研究,特别是自然科学研究,不仅可以出成果服务社会国民经济产业,还可以促进教学,承担着为教学和人才培养服务这一重要任务。

    孙明茂博士自2015年以来,分别参与指导了33名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学生参与他的课题研究,既锻炼了科研技能和实验思维,完成毕业论文顺利毕业,又帮助导师完成部分科学实验任务,从而实现了科研与教学有机融合,良性互动。有时看到学生不认真,做实验出不来实验结果,孙明茂博士真的是比学生自己还要着急,担心学生不能按时提交论文,影响毕业和接下来的考研、找工作。

    孙明茂博士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参加学校和各级单位组织的党员活动,不断提高自己对党的认识。他还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特别是水稻最新育种技术及基因分离和功能分析等相关技术,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水平和干事创业的能力。

    水稻育种漫漫长路,做育种研究就是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耿直淳朴的孙明茂博士心里有一个梦,那就是默默坚守耕耘,不断创新,选育出更好、更优的水稻品种,为农民增产增收做贡献,做一名稻田里的守望者,守望着人类更美好的未来。

版权所有权:贾思勰农学院
地址:潍坊科技学院 贾思勰农学院
技术支持:山东潍科软件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