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敬敏,女,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土壤肥料方面的研究,是我校设施园艺作物生理生态与精准栽培方向带头人。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张博士的科研之路,那就是:远离安逸,不畏艰辛,永往直前。1998年,张博士自莱阳农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济宁市任城区蔬菜服务中心,主要从事农业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她目睹了家乡的农民一年到头在贫瘠的土地上辛苦耕耘,产量很低,收入不了几个钱,深受触动,她的心底萌生了一个梦:尽己所能,一定让乡亲们富起来。在和农户的交往中,她感到了知识的匮乏,尤其是看到那一双双焦灼期待的眼睛,她心底的那份责任感升腾起来。于是,在别人安于现状时,张博士利用工作之余学习。终于,在工作了7年之后,考研至青岛农业大学继续深造。读研的过程,也是克服常人难有的困难:当时儿子已3岁,无人看管,只能带着儿子一起读研,白天早早地将儿子送到幼儿园再去上课或做试验,晚上等陪儿子睡后,再加班完成学业。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2005年,她毅然考取了山东农业大学的博士,选择在科研路上披荆斩棘,继续前行,所有这些都源于当年那份爱农为农的初心。
2011年博士毕业后,张敬敏一直从事土壤与肥料方面的研究工作,并于2014年2月来到潍坊科技学院工作。寿光是我国的蔬菜之乡,设施蔬菜产业是当地农业经济支撑产业,特殊的生产环境,使水肥管理及土壤肥力演化特性与大田土壤有极大的差别。如何利用所学让当地百姓更加富裕是张博士来校后经常思考的问题。在农村采样期间,她看到农民为追求高产盲目过量施用化肥、不合理耕作等原因,导致土壤肥力下降,造成农作物遭受病虫害和倒伏,致使减产而事与愿违,这引起她对合理施肥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为明确特殊条件下温室土壤的变化特性,张博士每年利用暑假时间,到大棚取土样保存试验材料。7、8月份正值闷棚时间,棚内气温飙升,天还没亮她就奔赴田间。为研究闷棚期间的肥力变化,她经常钻进60度高温的大棚采集土样。针对温室土壤长期不合理施肥问题,结合自己多年对各类新型肥料应用效果的实践经验,开展了以生物机肥为核心的设施蔬菜基肥减量施肥调控措施技术研究,以腐植酸、生物菌肥为核心的设施蔬菜追肥减量施肥调控措施研究。减量施肥技术应用后,单项技术可使蔬菜减量化肥用量10%-20%,双项技术集成可节肥30%以上,产量提高10%-40%,极大地改善了土壤肥力状况,提升了蔬菜品质,实现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目的,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辛勤的汗水浇灌出硕果累累。近年来,张敬敏博士多次被学院评为“科研工作先进个人”。曾获山东省轻工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地市级科技进步奖4项;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2项市级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校级重大课题1项、横向课题10项,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寿光市农业局、世科姆化学贸易(上海)有限公司、青岛阿道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青岛苏贝尔作物营养有限公司和山东思勰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等科研和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横向课题资金达60余万元。课题“基于减量施肥的日光温室土壤施肥调控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寿光市人民政府2018年度“贾思勰农业科技项目奖”。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培育农业从业人员,离她的富农梦又近了一步,梦想渐次照进现实。教学上,她兢兢业业地工作,以饱满的热情、温和的态度对待每位学生。她常说:“每位学生都是不可限量的,只要有耐心,就能发现他们每个人的闪光点。” 学以致用,是张博士的教学特点之一。她承担了《土壤与肥料学》、《土壤学》等专业课程的教学。为提高授课效果,张博士把自己的科研和实践内容,充实到课堂教学,这些来自生产一线的鲜活资料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开阔了视野,潜移默化地言传身教,无声地熏陶着学生,培养了学生做人做事严谨认真的品质,让学生如沐春风,受益匪浅。
张博士善于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对于准备就业的学生,更多地让他们参与到自己承担的课题中,指导学生如何做工作记录和实验记录、分析处理数据等;对于考研的学生,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设计试验、室内分析、论文撰写方面的能力。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她就一对一地辅导。为打消学生找老师问问题的胆怯心理,她常常主动找学生询问,为使学生对每个知识点都能彻底理解,她常翻阅大量资料,从不同角度阐释,直到学生掌握为止。
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找到教学的“源”、科研的“源”、工作思路的“源”。2017年,张博士开始组建精准水肥专业社团,吸纳更多学生参与农业实践。没有活动资金,她就从所承担的课题中为社团活动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她带领学生参加课题试验,或深入田间地头、或进行室内分析,悉心讲解,以实践带动理论的应用,让学生不知不觉中内化理论,外提技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2018年暑期,她带领水肥管理社团的学生们参与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足迹遍及寿光及周边多个乡镇,进行温室种植情况调查、采集土壤样本、保存存档,带领学生在实验室里进行分析检测,及时向当地村民反馈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土壤改良措施,服务了农民,践行了一位科研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大学生们在生动实践中亲身感受到了改革开放40年我国农业科技取得的巨大成就,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提高了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多年来,张敬敏博士默默地坚守,始终秉持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致力于培育健康土壤、保障绿色有机农业安全,矢志为我省乃至全国受损土壤提供领先的解决方案,执著地为农业生产贡献自己的力量,既解决土壤实际问题,又为学科发展未雨绸缪,带动我校土壤肥力研究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为土壤研究不断开辟新领域。
上一篇:优秀导师|春蚕至死,蜡炬成灰——刘欢
下一篇:尽心竭力,诲人不倦——李云玲